迅速收藏 | 让智能制造取得经济成功
发布日期:
2017-09-14

对企业来说,智能制造的道理知道了很多,落实到行动上却往往很迟缓。这是为什么呢?王阳明有个观点:如果没法做到“知行合一”,就是知道得不完整、不深入。

迅速收藏 | 让智能制造取得经济成功


企业关心的是,能否通过推进智能制造来赚钱。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:上机器人不一定能赚钱;上MES、ERP也不一定能赚钱加强服务业不一定能赚钱;研发、创新和提高质量也不一定能赚钱。这就应了那句话:“世界上更难的事情有两种: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装入别人的脑子中,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入自己的口袋。”

为什么会这么难呢?按照理解,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,涉及到的逻辑环节很多。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。而更大的风险是意识不到某些环节或风险的存在。下面我们一起罗列一下:

众所周知,智能制造之所以能够赚钱,本质是因为能够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手段(条件)、更好地满足市场新的需求。这里强调两个“新”字,是因为这两个要素是创新的动力:如果不结合新的变化,创新是非常难的。我们要考虑的逻辑,就是把需求和技术手段两者结合起来、联结起来。下面以需求为切入点讨论这个问题。

未来社会对制造业的新需求来源于两个更基本的变化:经济发展和老龄化。这两点的结果是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、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。这两个要求不是独立的。比如,劳动力成本提高,意味着人的时间更值钱,这就要求产品质量、设备质量要提升、服务的内容要增加,以减少人的麻烦、节省人的时间、提高人的安全。时间更值钱,也意味着交货期要求提升、生产效率要提升。这两点加在一起,都要求高的自动化水平、高附加值产品、提高服务的比例等等。这些要求,会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日趋增强。总之,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一定会逐步丧失掉。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,中国经济就会停顿、社会甚至可能会产生动乱。

于是,下面的逻辑就是:企业要调整自己,以适应这个社会需求。提高自动化水平、服务水平、设计能力、质量水平就是这个道理。有人可能要问:这些都是好事过去为什么不做?因为过去企业更关注的是成本。还有人要问:现在都卖不出去,成本提高了怎么卖得动?要解决这个问题,恐怕要从占领高端市场开始。从发展趋势看,牺牲质量的低成本竞争一定是慢性自杀。等到低成本竞争的企业纷纷倒闭了,企业的生态就发生变化了。

企业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转变呢?要完成这种转变,常常需要系统性的思考。这就是安司长说的,企业要转型、要创新——这里的转型创新,应该是市场定位、业务方向、组织流程、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,而不仅仅是技术。而这个转变,要利用ICT技术带来的机遇,如推动智能制造。智能制造更大的优势,就是发挥系统性的作用,比如常说的推进协同、共享、重用。当然,ICT技术本身也要做系统的考虑,如工业4.0提到的三个维度的信息集成;大数据和知识的积累等等。

要完成这个转变,会遇到理清利益关系的问题。包括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关系、和用户的关系、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、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。要进行系统性的改变,就必须处理好这些系统性的关系,让大家的利益都是一致的。如果不是多赢,根本就推动不了。知识共享和协同就是典型。

完成系统性的转变,当然要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。考虑这个问题的关键,是学会从“投入产出比”的角度考虑技术问题。谈到创新时,很多人谈论的是技术设想——甚至是梦想、幻想。具体的表现是,技术和业务的之间的关系都没有理清楚。我们知道:技术是在业务活动中创造价值的,如果技术与业务的关系没有理清楚,技术原理其实是不清楚的。

就像常举的一个例子:某单位要搞节能仪表,却不清楚这个仪表用在什么地方。这就是技术原理不清楚。技术原理清楚之后,意味着技术与业务的关系就清楚了。也就大体上能够估算机制创造的逻辑了(当然,算清楚很难)。价值来源于业务,对于智能制造来说,业务的价值来源于大尺度的协同与优化、科学的决策、减少人的失误、提高决策和执行的速度等等,而不仅仅似乎减少人的劳动强度或劳动量。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系统观点。

对智能制造来说,技术的成本和受益特别要重视两点。收益来源于精益、成本流失于失误。这样,问题的难点就转移到了技术细节上来了。这些问题,只有企业内部的人和业务专家才能帮助解决。

对企业家来说,一定要意识到:新技术的应用不等于技术本身的创新。比如,某企业上ERP,是新技术的应用,创新的比例未必很高。智能制造之所以能够变得更火,就是新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了。新技术提供商的增多,必然导致新技术成本的降低。而新技术成本降低的背后,是ICT基础技术的成本降低。所以,ICT基础技术的发展,是智能制造更根本的动力。

由此可见,推进智能制造的风险大体来源于两个方面:一个是战略方面,一个是战术层面。战略层面是对公司领导的要求,包括战略定位的确定、资源的配置与供给;而战术层面则是对技术团队的要求,即避免失败于细节。在这两个风险中,更大的风险来自于企业的领导:有些乡村中的小型企业都能成功完成智能转型,他们难道不是更缺乏技术人才吗?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,只在战术层面、部门层面推进智能制造,或许是企业更大的风险所在。很容易导致所谓的“叶公好龙”。


声明: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