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发布日期:
2021-11-24

我给很多企业家上过课,其实我还是最愿意给高中生上课,因为高中生正处在成长期。看到现在你们很多青年人将要出国,我非常激动。1986年我在北大读研究生,有幸被国家选派去澳大利亚,那时候我怀揣的30美元是一个同学出过国换给我的,是救命钱。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orange juice,从来没听说过coca cola,所以在飞机上服务员问我要喝什么的时候,我是不知所措的。

那个时候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。出去以后还有不少的culture differences,比如我住家的户主正在减肥,而我正在长身体,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知道什么叫饥饿。那时候我们这一辈出去,为了省几个钱,其实是非常艰辛的。很多人出去,一方面是渴望学知识,另外一方面是省吃俭用,为了回国带四大件给家里。我们家的电视机、洗衣机、冰箱,都是靠我那次出国买回来的。时间变化30年,我们两代人的生活境遇完全不同,你们现在出去可以更加潇洒,更加自信,可以把更多的经验时间精力放在去学习知识上。

大学期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

本科四年的时间,除了学习,还要想清楚你这辈子想干什么。你到60岁的时候,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什么样?如果这件事情没想清楚,最好再读个研究生接着把这个问题想清楚。我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发现,有非常多的人在毕业时没有办法为自己做选择,有的是想到业界,有的想进学界,有的想进政界,机会很多,选择很多,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。所以同学们要思考和体验你的人生,是想跟着父辈做生意?还是读个博士,将来当教授?还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专业人员?

人生的目标或职业方向要想的长远一些,不要只考虑四年。我通常问我的学生和孩子,你20年以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?有些同学说这就是我想要的,有些同学说这不是我想要的。不管是不是你想要的,都是一个选择。有些同学在学习前会去体验,比如去打打工,或者当助教,去感受一下什么样的事业能够给他人生带来成就感。这个问题等你30、40岁去想的时候,转换的成本就太大了。我是12岁就想清楚,我这辈子想当老师,当时想当一个中学老师。当我把这个目标定了以后,我一辈子没有后悔,而且非常的知足,在这个职业生涯中享受到了无穷多的乐趣。所以做梦一定要早点做。

国外能为你们提供更大的独立选择空间。你们到国外去的一个好处就是家长不在你身边,你可以做自己,你有更大的独立空间去做选择。你要先从梦想开始,从你希望今后的生活方式开始。比如当老师有自由的思想,可以去自由的探索,但是大多数老师的生活是比较清贫的。比如要做企业家,你会很辛苦……你把这些想清楚以后,你在学科能力建设上会发现非常大的主动精神,你会发现你学的内容不再复杂,你有一个内驱力。

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,并付出长久的努力。年轻为什么好?因为你想做的事情如果后来发现不是你喜欢的,再转变还来得及,你至少用10年的时间去探索,在10年之后找到你这辈子真的想做的事情。美国能出非常多的专家,是因为他们在每个领域都有非常执着的人在坚持。比如美国教授,他要做这件事,他就一辈子做这件事。在中国,我们看到很多跳来跳去的人,年轻时候没把这些问题想清楚,结果30岁跳一下,40岁跳一下,50岁跳一下,最后一地鸡毛,什么东西都拿不出手。要想拿得出手,就得靠时间去打磨,30年干的事和10年干的事,拿出来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
哪些能力是最重要的?

智商

人才能力体系包括很多种。从智商来看,第一种是成分智力,指学习能力,比如高考成绩可以体现这种能力。北大清华有很多非常顶级、学习能力强的人。我的一个师兄在北大4年,学了一个文科,一个理工科,一个工科(计算机),他现在都快70岁了,还在看物理、量子、生物、数学,他真的是超级智力、超级大脑。

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
第二种是实践智力。如果成分智力不是很超级,一般也没关系,还可以发展其他的智力,其中有一个叫实践智力。有个哈佛教授曾给学生5个建议,第一个建议是,你要做路边的烂泥,不要做精致的瓷器。什么叫烂泥?就是历经挫折,经历了大量风雨,依然可以重塑。可能你的人生遇到非常多的困难、挑战、失败、挫折、羞辱,但是你的内心无比强大,仍然可以重塑自己,你不要当成一个瓷器,受到一点挫折就碎了,拼不起来。

第二个建议是,做一个诚实的人。美国人在文化中非常重视integrity,诚实、正直。在哈佛商学院,如果是前10名的学生,在毕业典礼上学生的家长可以和院长在一个桌子上吃饭,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耀。有一位学生拿到了他的成绩单,发现了他被列为前10名,但是他仔细一算,发现他成绩其实并没有到前10,而他这种情况没有人知道,但他仍然决定如实告诉院里的老师。院长知道后,在毕业典礼上,让这个同学站起来,夸奖他可以被放在任何岗位上,因为他是可以信赖的。

实践智力不仅包括承受压力,也包括从失败中学习。年轻的时候要多失败几回,失败是巨大的财富。我跟儿子说,你要多谈点女朋友,分了没关系,再接着谈,耐受力要强。

第三种是情景智力。这里包括适应力,是非常重要的。中国人讲适者生存,没有讲智者生存,这是老祖宗经历过多少事情后总结出的人生阅历。中国学生到了美国,很多时候中国学生会扎堆,这影响对国外环境的了解和适应。如果你真希望把自己打造成是一个国际性的人才,一定要到与现在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地方,比如去当个超市收银员,要真实的接触这个社会。

第四种是情绪智力。40岁之前可能靠智商,40岁后的成就主要靠情商,如同理心,能够理解他人,能够去感同身受,读懂别人的世界。

第五种是道德智力。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integrity,诚实、正直。

情商

情商也有体系化的评价。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我意识,知道我是谁,我的目标是什么,我的强项是什么,我的弱点是什么。在中国,孩子培养存在不少问题,特别是原生家庭中孩子的独立人格没有被培养出来。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立人的表现,你自己可以做决策,可以做判断,不自卑。

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
在国外可以平视,但不要自我、自大。以前我们去国外,眼巴巴地看着外国人开着汽车,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仰视,但是现在,经过父辈的打拼,我们是可以平视的。但平视不要自我,也不要自大。有时候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世界各国的学生,可以坦诚的讨论中国问题,中国社会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,要听别人的声音,再用事实胜于雄辩的方式进行探讨。

要有批判性思维。中国同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发言,而在国外,独立思考、能够提个好问题,这是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表现。以色列是世界最具创新的国家,他们从孩子会说话开始,从来不问他们的成绩,总是说ask me a question,tough question。在西方,问与答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训练,不一定有答案,但是可以各抒己见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要意识到自己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。不仅要关注自我认知,还要关注到他人对我们的认知。你要意识到,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表。

要有现实主义与自信。外国人在研究的时候,非常注重story。因此你们以后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,不用去讲大道理,拍点视频,讲点真实的故事,往往就非常能够影响人了。另外,外国人很注重基于数据的陈述。因此我们的认识一定是基于这些数据和故事的,这会让你的presentation更加令人信服。

全球胜任力模型

2017年,OECD在哈佛大学正式发布全球胜任力模型。

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
第一个是认知力。认知拓展的关键在于什么?不在于你现在数理化学的有多深,而在于你认知的触角是否能触达你现有认知未达的领域,这部分知识对你来说是全新的、极其陌生的。

第二个是共情力。在和各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,怎么去了解、去理解他们的行为?这会有很多跨文化的东西,当你接触到的范围越广,你就越见怪不怪,就越容易消除隔阂。现在很多年轻人去国际组织工作好,可以很好的去跟那些人沟通、交流、相处。

第三个是沟通力。什么时候英文过硬?过专八没用,外国人讲笑话时你能跟着笑,你的英文就很地道了。

第四个是行动力。同学们要真正融入美国人的生活,其实并不是很容易,最好是班上有混合的team,你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工作方式。

在国外如何构建我们的能力?

高中是应试教育,同学们很多能力都被约束了,没有机会去展示,都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SAT。但是到了国外以后,有大把的空间和时间,怎么来构建自己的能力?

在社会层面,要培养社会交往能力。你们现在的社会关系还比较简单,将来社会关系会更加复杂,这个时候就要培养我们的社会交往能力。怎么跟老师打交道,遇到一些压力时怎么平静的沟通,怎么能够有力的为自己去争取权利,这都是一种沟通的社会层面的能力。

在精神层面,要有对精神事物的追求。比如画家可以在山上非常孤独地从事绘画创作,又比如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路边等公交车的时候,都会蹲在地上拿树枝写数学公式,他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是比较低能,但是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数学计算上。这些人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强有力的、对精神事物的追求。

我现在碰到不少人,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觉得最大的困扰就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留下来。你如果想做出杰出成就。

第一是要发展精神层面的持久注意力。比如光华老师的研究成果,其实这些研究成果很多都是长年累月在办公室里孤独的探索,和电脑里面的知识去对话,这就需要一种持久的注意力。

第二是对你做的事情要有好奇心。只有兴趣和好奇心才有可能使得你在一个事情上有长久的成就。在中国,很多同学的梦想受到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,你们有机会去国外可以重新再做一番考量,找到你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声音。你在做事情的时候,你甚至可以去忽略那些功名之外的东西。大家可以看到攀岩、跑马拉松的人,他们都是自愿的,而且他们的工作都极其的艰苦,攀岩还充满风险,可是这些人仍然乐此不疲,都来自他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以及持久的注意,这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。

第三是要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。目标可以分成三种,一是人生目标,二是工作目标,三是他人的目标(比如父母、朋友期许你的目标)。你要思考自己的人生,既不是你爸爸的人生,也不是你妈妈的人生,而是你自己的人生。你要想让你的人生灿烂,你就要寻找自己内心中的梦想。

但是,我们在目标管理中,绝大多数人的目标就是尽量不动脑子的生活,选择阻力最小的工作,刷刷手机,生活不愁,吃喝挺好。大多数人生就是这样的,但是要想成才的人生,你需要对你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,对人生的目标做安排。

如何进行目标管理?

年轻的时候要选择难知识。以我在北大学习的经历来看,本科阶段应该学40岁学不了的东西,特别是很难的东西,本科期间学的知识强度越大,以后就会越受益。

我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师弟,本科学的无线电系统,他说当时在北大的日子过得不好,课程强度特别大,到30年后的今天,才觉得在北大学的辛苦的课是有用的。他从工厂做起,精细化工、钢铁链煤等很多艰难复杂的领域都钻研过,讲的东西相当深入。所以如果你现在去学轻松的课,可能30岁就没法完成思维的训练。当你的自我意识明确,你在选你的科目的时候就更加有选择性。

目标安排上要优先做重要的事。最近研究发现,普通人的时间安排中,50~60%都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,但是成功人士80%的事件是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。对于青年人来说,没有啥事是紧急的,关键是要选重要的,选择强度可以更高一些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
警惕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危害。现在很多同学花大量时间在手机上,刷抖音、看视频,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会重构我们的认知。这些信息在你的大脑中不留痕迹,不知不觉中把你整个时间消磨掉,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垃圾信息。你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,到美国看一看,如果一个民族不再看一些经典的话,民族的未来是令人堪忧的。这会导致几个问题,一是我们不能在一个事情上有长久的专注力,二是我们不愿意去做伤神费心的事情,三是人的社交功能在丧失,缺乏一些建设性的交流,这些问题是非常严重的。

学习的来源与方法

人的学习来源有几个方面,一是来自家庭、家族,包括父母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心智模式、他们的视野、对人生的看法、对孩子的态度,可以影响你终身的一种知识。二是来自课堂学到的知识。三是岗位上的知识。不管过去的学习怎么样,未来学习的机会是非常多的,关键是要有一种学习的兴趣。

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
中外的学习方式也存在不同。基辛格认为中国人的思维很像一个围棋,中国人喜欢做局,喜欢审时度势,有大局观。你们在今后的学习要了解文化冲突,其中是有很多思维模式的差异。中国人非常强调事物的两个方面,而且强调两个方面的转化,不强调完全的对立。比如,无论中美关系发生什么样的问题,中国人都要从长计议,今天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,明天就会转化。这样你的思维一下子就开放了。

如何组合中美教育的优势?

我们在研究思维的时候发现,人一般有两种脑。一种是控制脑,高考应试整天刷题做题背诵,知识体系限定在固定的范围。另一种是自由脑,有创意的人会有发呆的时间,有闲暇去形成一个创意。成功的人士是,大脑中既可以自由,也可以控制。

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
我们去学系统化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。为什么中国人数学能力、工程能力非常强,这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逻辑知识体系。但是在面临新的问题、复杂现象时,也需要有一些想象、隐喻。

控制脑和自由脑要双向并行、共同发展。大家在全身心的课堂听讲时是没有自由的,没有时间安排其它的思考。有的同学喜欢跑步,我经常会走路,走路15分钟,一些研究中的新想法就出现了,而且会很愉悦,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东西控制你,大脑是放空的,这个时候新的念头就冒出来了。因此,该专注的时候专注,该放松的就放松,这样让你的大脑得到双向发展。

中国的文化是倾向于控制,而美国是倾向于自由的。我最近听到一些观点,美国的快乐教育实际上害了美国一代人,自由放任在年轻阶段是对人生的浪费。你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年华,大脑很干净,吸收知识的能力最强,因此更要好好利用黄金时光。

美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人的爱好、兴趣,一旦你选择了这个专业,几十年如一日持续的生活。美国还有一大批非常勤奋的精英,注重结交的广度,特别强调自信、清晰的表达能力。此外,美国强调质疑,要求提出问题。

同学将来能够到美国去学习,要把两者的精华能够结合在一起。首先是感知到了那个地方,再去理解美国为什么这样,形成一些见识,整合成你的人生财富,从而为你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董小英:数字化时代青年人的学习和成长【演讲实录】

以上文章来源于老不董课堂 ,作者董小英

声明: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。